在电子商务的压迫下,不少传统商场正沦为顾客的“试衣间”,叫苦不迭。那么,在社区林立的连锁超市、便利店,是否也会变成一家家商品陈列室—顾客只看不买,到网上下单?
谁都不会否认,相当一部分顾客已经被“1号店”“天猫”等电商拉走了。那么,今后的连锁超市,活路在哪里?
同济大学经管学院近日举行的“零售业商业模式变革与发展高层论坛”上,业内专家断言,连锁超市以低价吸引顾客的传统优势已经不再,今后超市的主流消费群体将改变。这类人的特征是:时尚、对价格不太敏感,追求生活品质。由此,超市的定位和提供的服务都会改变。便利店如果不便利,那就没前途可言了。
便利店将成一个社区枢纽
你有没有发现,不少便利店的格局正在悄悄变化。比如,像7-eleven、全家这样的便利店,越来越多地会在沿街落地窗的边上增加一排座位;即使在收银柜台这个巴掌大的区域,还要挤出地方装咖啡机、销售一些现煮的食品。在很多便利店,经过重新装修倒腾后,货架占的地方比原来小,给顾客歇脚腾出了更大的地方。
这是为什么?在同济的学术论坛上,台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仁和一语道破个中奥妙:“超市如果还只是一个完成商品交易的场所,那它肯定完了。”
按照他的看法,今后人们逛便利店,与其说是买东西,不如说是进入一个社区中心,在那里获取和生活相关的社区资讯以及便民服务。换言之,今后的社区便利店,很可能变成一个社区的信息枢纽—人们在这里逗留、消费、社交。休闲的味道远胜于买东西。
其实,吴仁和并不认为这是预判,因为一些改变已实实在在地发生。他以台湾地区的7-eleven连锁便利店为例,面对电商的冲击,当地的7-eleven重新定位后,明确地将目标客户锁定在13-30岁的年轻人,他们的特点是,对新的商品感到好奇,对购物环境、品质要求较高,对价格不太敏感。而便利店提供的服务则是“全方位的便利多元和优质新生活形态服务”。
大卖场的“战场”被抢了
在连锁超市的大家庭里,便利店只是其中的一员,生活超市和大卖场,也转型在即。个中道理不言自明,比起便利店,电商对超市、大卖场的冲击要大得多。
根据国内超市“巨头”联华超市发布的2013年度业绩报告,该企业去年营业额303.83亿元,同比增长4.8%;但净利润大跌84.4%,降至5295.3万元。
受邀参加论坛的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国平说,大卖场受到电商冲击,很大一个原因是,曾经的定位在今天显得有些“过时”。“记得2003年联华超市上市的时候,对大卖场的定位,就是完成一站式购物的地方。”
从现状看,更能满足消费者“一站式购物”需求的是谁?不是大卖场,而是网上超市。以库存量单位“SKU”来比较,至2013年底,“1号店”在线销售SKU达到了340万,“天猫”已经达到上亿的规模—这都是受空间限制的传统大卖场无法抗衡的。
“现在的商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商家之间的竞争,而是商业战场的竞争。”吴仁和说,过去的竞争通常是同质化的,同类企业互为对手竞争。而今,相互较劲的企业根本不在一个业态,却在争夺同一个“战场”。